找物流,用物溜!当前城市:北京市[切换城市]
网站首页 分类信息 多元服务 物流资讯 好看视频 关于我们 服务号 订阅号 小程序 APP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物流资讯 > 正文
2022年上半年网络货运行业运行数据发布,释放了哪些信号?
1006天前更新 793 0 2

业务数据真实性成为核心问题

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数据显示,在2268家网络货运企业中,有722家企业未上传运单,其中,山西101家企业,安徽66家企业,河北60家企业。383家企业未按要求上传驾驶员位置信息,其中,安徽71家企业、江苏32家企业、福建25家企业。
从运行监测数据来看,一方面,网络货运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有722家企业未上传运单,说明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申请了网络货运资质,但没有很好地开展线上运输业务。此外,未按要求上传驾驶员位置信息的企业占比较高,网络货运管理不规范、运营数据不合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
企业未按要求上传驾驶员位置信息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网络货运平台运营不规范,存在完成订单后补录信息的情况,或以“记账式数据”冒充真实运单数据上传,从而实现多开票的目的。
二是网络货运平台技术能力缺乏,无法实时采集车辆行驶轨迹动态信息,支持货运数据的正常上传。部分网络货运平台为了降低异常率,选择少报或不报异常数据。
以上原因均会导致网络货运平台的单据、轨迹数据无法与真实数据匹配,无法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货物轨迹流“五流合一”,无法保障其业务真实、合规。在数字监管新阶段,网络货运企业如何满足监管部门合规要求,如何自证数据真实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网络货运平台政策将更完善
2020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信息化监测工作的通知》,对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进省级监测系统建设、强化行业运行监管、加强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1年12月3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有效期的公告,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延期两年到2023年年底。一方面,《办法》将继续在规范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维护道路货物运输市场秩序,促进网络货运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结合网络货运发展趋势和现存问题,未来《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后,网络货运政策将更加严格和完善。
新发展阶段对建设合规的网络货运运营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网络货运平台政策将以提高监管效能、优化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网络货运经营的运行监测和监管,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网络货运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网络货运企业如何兼顾监管和市场要求
网络货运企业满足了交通部门监管要求,才能认定其属于网络货运企业,进而适用相关的税收政策。笔者发现,虽然《暂行办法》已经实施3年多,但实务中一些网络货运企业未能满足交通部门的监管要求,主要体现在运营硬件、业务实际以及资质等方面。从字面上来看,网络货运企业离不开互联网。《暂行条例》第七条明确,从事网络货运经营的,应当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关于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要求,并具备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交互处理及全程跟踪记录等线上服务能力。
近年来,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物流行业步入了数字经济的新时代,特别是网络货运业态的出现使得物流组织链条缩短,以平台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多层次信用体系正逐步建立。以信息交换标准、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设为依托,不断强化数字监管与信用服务,全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已成为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网络货运业务的不规范操作容易被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认定为虚开,但是回归到网络货运业务的实质和虚开犯罪的判断标准,有真实交易情况下网络货运平台代为开票的行为只是行政违法行为,并非刑法上的虚开。但为避免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误认,防范刑事犯罪风险,托运企业在通过网络货运平台进行运输活动时,建议注意以下事项:

1.在与网络货运平台建立业务合作时,注意审查网络货运平台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并确认其具备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交互处理及全程跟踪记录等线上服务能力;

2.在运输开展前核实车辆和驾驶员信息,确认线上提供服务的车辆、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车辆、驾驶员是否一致。同时注意,网络货运平台委托运输不得超越实际承运人的经营范围;

3.要求网络货运平台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上传运单数据至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托运企业同时在每次运输时尽量以文字形式固定路线、运输量、运输货物、收货方信息,与实际承运留痕确认,以便佐证运输业务的真实合理性;

4.付款至网络货运平台后,尽量通过网络货运平台统一支付实际承运人费用,避免资金直接回流至托运企业。如网络货运平台结算管理能力有限,亦应当尽量让网络货运平台企业支付至实际进行运输管理的人员账户。在最终向实际承运人付款时,尽量通过转账、移动支付等能够留痕的方式完成,避免现金交易。


来源:物流前沿资讯

点赞(2)

精彩评论(0条)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服务号

订阅号

小程序

APP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嘉创路5号8号楼1层01

电话:010-67378688

邮箱:qc5656@126.com

©2019-2020 物溜网 wu-6.com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44419号-6 京公安网备号:11011202002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