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守在家里,就是对国家作贡献”,这句话在疫情期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实,守静是一门功夫,能“守得住贫穷,耐得住寂寞”的人方可成就一番事业,有一些人就因为小不忍,才会乱大谋,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静下心来,从容面对,才能安全渡过,才会迎来春暖花开的好日子。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
守静——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
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作者:吴国势
来源: 天和歧黄养生中心
点赞(5)
服务号
订阅号
小程序
APP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嘉创路5号8号楼1层01
电话:010-67378688
邮箱:qc565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