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国家邮政局召开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对《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进行解读。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管爱光表示,从4月开始正式启动过度包装专项治理,争取利用一年的时间,有效遏制过度包装等违法违规行为,初步构建防止过度包装的长效工作机制。
包装材料将获绿色认证
“实施包装产品绿色认证,使用统一的绿色标识,有助于消费者识别、寄递企业采购和使用、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有利于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有序进行。”管爱光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4月,《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随后国家邮政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技术要求》,两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布〈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规则〉的公告》,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基本建立。
近期,两部门已经完成绿色认证技术专家组的组建工作,为认证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提供专业支撑;引导认证机构申请业务扩项,已有部分认证机构取得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资质。
4月6日,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就宣布,已获得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资质,成为首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机构。据了解,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可针对封套、包装箱、包装袋、集装袋、电子运单、植物类填充物、塑料填充物、悬空紧固包装、胶带以及可重复使用型快递包装共10种快递包装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认证服务。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上述10类包装产品还需符合中心的检测指标。此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例如工地是否合规、废物排放等情况也都会考虑进去,如果符合要求,就会发相关证书。“我们主要是为包装生产企业提供认证。”该工作人员表示。
不过,这也意味着快递包装材料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普及可循环产品,或是通过科技手段减少重复包装,提升包材使用效率等将成为快递企业应对包材成本上升的主要方式。
目前来看,从快递末端到转运中心,多家快递企业已经实现了循环袋、回收装置覆盖。目前中通的所有转运中心和部分网点已经使用可循环集包袋,截至2020年底可循环集包袋已经投产超900万个,绿色双降解包袋已经投入使用超300万个。截至2020年底,圆通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使用比例超过90%,包装印刷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可循环中转袋使用比例在90%以上。
明确了快递总部统一管理责任
3月12日起施行的《办法》,是国内首部关于快递包装治理的专项部门规章。管爱光表示,《办法》明确了寄递企业总部的统一管理责任;规定寄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装管理制度;规定寄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装管理制度,使用统一的商标、字号或者寄递详情单经营寄递业务的,商标、字号或者寄递详情单所属企业应当对邮件快件包装实行统一管理。
《办法》强化了邮件快件包装源头治理,针对“包装选用”单设一章,从包装选用、包装操作、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快递包装提出要求,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例如,规定寄递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包装物管理制度,采购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包装物,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优化邮件快件包装,减少包装物的使用,同时,加强对协议用户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共同落实绿色包装要求。
《办法》还明确要求寄递企业规范操作和文明作业,避免抛扔、踩踏、着地摆放邮件快件等行为,防止包装物破损;同时,按照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进行包装操作,不得过多缠绕胶带,尽量减少包装层数、空隙率和填充物;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包装“瘦身”需要用户配合
在发布会上,管爱光指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离不开用户的配合和支持,用户除了应当遵守邮件快件包装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自备包装物也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同时还需要配合寄递企业落实有关要求。
《办法》第五条规定,包装邮件快件应当坚持实用、安全、环保原则,符合寄递生产作业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节约使用资源,避免过度包装,防止污染环境。第六条规定,禁止使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的材料包装邮件快件。这些要求不仅仅适用于寄递企业,也适用于用户。
她举例说,对快递员依照规范进行的包装操作,用户不宜提出过多缠绕胶带等不合理的要求;自备包装物不符合规定,快递员要求更换或者代为更换的,用户不得拒绝或阻碍;对寄递企业投入使用的可循环包装物,收件人应当在取出内件后将可循环包装物归还快递员。
来源:国家邮政局、北京商报、半岛晨报
点赞(2)
服务号
订阅号
小程序
APP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嘉创路5号8号楼1层01
电话:010-67378688
邮箱:qc5656@126.com